近日,某论坛一位鸟友发贴,统计并公布了自己观鸟走过的省份,引起多位鸟友关注,也触发了我对目前拍鸟走过省份几个“最”的记忆。
最早的一次。’2006年6月1日至5日,去了位于河南南部、大别山西段信阳市罗山县境内的董寨。这是我第一次出省拍鸟。独自一人,火车去火车回。去董寨,是因为这期间该地有一个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、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主办的“2006中国、董寨鸟类摄影年会”。董寨总面积486平方公里,以山区森林珍稀野生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,白冠长尾雉、仙八色鸫是广大摄影鸟人心目中的名星鸟种。此行我拍了二十多种鸟,其中寿带、大斑啄木鸟、领鸺鹠、黑枕黄鹂片子不错。还结识了一批全国各地的鸟友。但也的遗憾:曾遇近距离“石头版”的仙八色鸫,因清晨林间光线过暗,快门上不去,片虚了;也有幸目睹白冠长尾雉,但白冠溜的太快,没拍上。6月份是鸟类繁殖季节,董寨带窝的鸟多,且比较好拍(机位较低),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路途最近的一次。’2007年1月28日(周日),我驾车与几位鸟友去上海南汇海涂,目标鸟种是黑喉潜鸟。上午去,下午回,这可算是我跨省路途最近、用时最短的一次拍鸟。此行,我虽拍到了较少见的黑喉潜鸟,但拍摄距离较远,片不理想。曾感觉南汇海涂的鸟生境不错,越冬水鸟不少,但见附近有不少推土机在开渠、筑堤搞围垦(据说是用于工业用地),较担心这块鸟的“福地”能否长久留住。去年冬,听上海的鸟友说,已没再见到这潜鸟,并说过境和越冬的水鸟数量已明显少了。
最奢侈的一次。’2007年7月25日,调休一天去福建厦门。这是我拍鸟花费最奢侈的一次,因为是“打飞的(乘飞机)”去的。周二晚飞去,周三晚飞回。此行,为的只拍一种鸟:栗喉蜂虎。
收获最大的一次。’2007年8月中旬去青海、甘肃,前后半个月。这是我出省拍鸟最感幸运的一次,收获最大的一次。因为通过此行我结识了4位深圳鸟友和7位台湾鸟友,其中有目前国内观鸟的“第一狂人”——深圳的庭草(观鸟记录800余种)、台湾的顶尖观鸟高手曾教授和冠羽老师(观鸟记录均超3500种)。观鸟高手们的那份执着、那份热情、那份对辩鸟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教育了我,并使我学到了不少观鸟知识和技巧。这次拍鸟也收获了四十多种鸟片。稍有遗憾的是:去时正是幼鸟哺育期,幼鸟、亚成鸟满天飞,以至拍了不少片,回来难以辩认鸟种。这也启发了我,以后去这些地方,最好是在小鸟出生前,这样见的、拍的都是成鸟,特征显明,好认。
最失望的一次。’2008年8月去长春开会,会后利用恰逢双休日的机会,去了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境内的雁鸣湖自然保护区。该自然保护区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南麓,属于“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”类型的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总面积为53,940平方公里,其中核心区面积19,649平方公里。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牡丹江上游湿地及黑鹳、东方白鹳、丹顶鹤、中华秋沙鸭等濒危水禽及东北虎迁移的重要生态廊道。我是从网上了解这些信息,并放弃本可去长白山旅游的机会去的。从长春至敦化乘火车需时7小时。由于行前不了解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分布实际情况,到了目的地后,租了辆出租车跑了二天,除了白鹭和苍鹭等南方常见鸟,压根儿没见到新鲜的鸟,更别说黑鹳、丹顶鹤了。这也成了我跨省拍鸟最令人失望、最惨的一次!
最依恋的一次。’2008年10月初利用国庆长假去江苏如东拍鸟。我独自驾车,与另一辆车的几位杭州鸟友在如东会合。如东这地方真是过境和越冬水鸟的天堂,看着万顷滩涂湿地成千上万的水鸟翻飞,非常兴奋,以至鸟友走后,我还独自一人滞留了二天。这次收获不错,拍了十多种鸟(含林鸟)。
跑的最多的省份:江西。’粗算算:五次去婺源(目标鸟种:黄喉噪鹛、白腿小隼)、四次去鹰潭(目标鸟种:中华秋沙鸭),二次去鄱阳湖(目标鸟种:白鹤等鹤类水鸟)。累计时间超过1个月,各项花费近万(因都是自驾车)。拍了不少鸟片,但真正的好片很少。唯一较大收获是:2007年6月拍的一张黄喉噪鹛片,于2007年10月被国际鸟盟编入《RARE BIRDS YEAROOK 2008》(2008年珍稀鸟类年鉴)一书(该年鉴共收入全球161位摄影师的作品)。
我是2005年11月中旬“正式”开始业余拍鸟(10月下旬购入捷信3号脚架和曼富图516云台,11月上旬购入尼康AFS 400/2.8炮镜)。杭州是我的工作生活地,我主要利用双休日在杭州及浙江省境内拍鸟。据说,全国目前有记录在案的鸟种是1400余,其中浙江不到300种。所以,要拍更多的鸟,必须踏出省。现算来,拍鸟只去了8个省的某些地方,实在较少(但作为坐班制的工薪族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)。我计划利用每年的年休假,每年出省拍一至二次鸟。但要跑遍全国,路还很长,很遥远。。。呵呵!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admin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birdlovely.com/%e9%b8%9f%e8%af%ad%e5%9b%ad/1774.html